蒂高实木浴室柜的燕尾榫怎么向客户介绍?明榫呢?各种榫卯的详尽了解!
众所周知,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实木家具的一大特色。上一期关于榫卯结构的简单介绍与动态图片分享,让读者对榫卯结构有大体的了解,很多朋友对此深感兴趣,但是终究没有深入了解,这一期就详细分析几种著名的榫卯,必定让您对榫卯这种传统神奇的工艺产生敬佩之情!榫卯结构的种类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体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钩挂榫、燕尾榫、楔钉榫及走马销等,下面一一详解!
燕尾榫: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明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明榫。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
暗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不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暗榫,也称“闷榫”。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之分。明式太师椅和靠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
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常用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两片,将这两片的榫头交搭,同时让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搭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动。圈椅、皇宫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钉榫。
套榫:明清家具椅子搭脑与腿料连接时不用夹头榫,而是将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脑也相应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后将二者套接,这类榫卯结构称为“套榫”。
抱肩榫:这种榫卯结构常用在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处。抱肩榫常采用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勾挂榫:通常用在霸王枨与腿的结合部位。霸王枨的一端托着桌面的穿带,用木销钉固定,下端交带在腿足中部靠上的位置,榫子下的榫头向上勾,腿足上的枨眼下大上小,且向下扣,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便勾住了下面的空隙,产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
夹头榫:这类榫卯结构在案形家具中最常见,家具的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与牙头,顶端出榫,与桌案案面的卯眼结合,结构稳固,桌案和腿足角度不易变动,又可将桌面重量分担到腿足上来。
插肩榫:也是案类家具常用的一种榫卯结构,虽然外观与夹头榫不同,但其结构却与夹头榫相似。插肩榫与夹头榫不同之处是插肩榫腿足的上端外侧被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
走马销: 罗汉床围子与围子之间,或围子与床身之间常用走马销,它是“栽销”的一种,是指将一块独立的木块做成榫头栽到构件上去,来代替构件本身做成的榫头。独立的木块做成的榫头形状是下大上小,榫眼的开口是半边大,半边小。榫头由大的一端插入,推向小的一边,就可扣紧。
榫卯文化,就在眼前
看完这么多款由千百年来中国人智慧与努力化来的艺术工艺,是不是对榫卯工艺产生了无比的敬佩与欣赏?但是在现代社会里,还能找得到用这些手艺制造的实木品吗?别担心,蒂高卫浴,作为一家以传承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实木浴室柜设计生产企业,历来对中国文化有深厚的情谊,榫卯结构工艺早就成了蒂高卫浴木工工艺中的重要一环,任何一款蒂高卫浴出品的实木浴室柜,就相当于千年榫卯的结晶!不仅如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等传统工艺也是蒂高实木浴室柜一大亮点,点击公众号界面菜单栏【产品介绍】了解更多蒂高实木浴室柜!
【延伸阅读】






















